830元西贝账单炸上热搜!罗永浩怒怼预制菜,律师拆解3大法律焦点

发布时间:2025-09-19

热搜始末:一顿饭炸出餐饮圈 “预制菜骂战”

 9 10 日,罗永浩一条微博直接 “炸锅”:“带同事吃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这么贵,太恶心了!”

不仅吐槽价格与品质不符,他还呼吁 “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标注预制菜”,瞬间戳中无数消费者痛点 ——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疑问?花大价钱在连锁餐厅吃饭,以为是 “现炒现做”,结果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的预制菜?

这番言论让西贝迅速反击:公开罗永浩一行的 830 元消费账单,甚至推出 “罗永浩菜单”,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更回应 “菜品需在门店完成烹饪,不属于预制菜”。

一边是消费者对 “知情权” 的诉求,一边是企业对 “名誉” 的维护,这场争议很快从舆论场延伸到法律圈 —— 霆盛律师事务所已正式致信罗永浩,愿为其提供法律服务支持。


律师拆解 3 大法律焦点:谁对谁错?

焦点 1:罗永浩说 “恶心”,算不算侵犯西贝名誉权?

认定名誉侵权的关键,在于言论是否 “严重失实” 或 “超出合理监督范畴”:

• “几乎全是预制菜” 属于事实性陈述,需要证据支撑(目前双方对 “预制菜” 定义有分歧,暂难直接认定失实);

•“贵” 和 “恶心” 属于主观评价,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 “消费者评价权” 保护,但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恶心” 一词可能被认为带有 “侮辱性”,需注意言论边界。

简单说:消费者有吐槽权,但公众人物发言需更谨慎,避免过度情绪化表述。

焦点 2:西贝晒账单、推 “罗永浩菜单”,违法了吗?

西贝的两个动作,可能涉嫌侵权:

公开消费账单→侵犯个人信息: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账单包含消费金额、菜品等私人信息,未经本人同意公开,存在合规风险;

推出 “罗永浩菜单”→侵犯姓名权:未经允许使用他人姓名做商业营销,本质是利用公众人物影响力 “引流”,涉嫌违反《民法典》中关于 “姓名权” 的规定(他人姓名不得被擅自用于商业活动)。

焦点 3:预制菜到底怎么算?消费者知情权该怎么保?

这是争议的核心 —— 目前预制菜的定义,其实 “没统一标准”:

•六部委曾发通知界定 “预制菜”,但这不是法律法规或强制性国标;

•西贝 “中央厨房加工→门店加热” 的模式,不完全符合通知定义,所以 “算不算预制菜” 暂无明确答案,罗永浩的说法也可视为个人主观判断。

但消费者关心的 “知情权”,有明确底线:

餐饮从业者可能默认 “连锁餐厅靠中央厨房标准化出餐”,但消费者期待的是 “透明厨房”“现做锅气”。企业有义务提前明示菜品加工方式,如果没说清楚,就可能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 毕竟,我们花的钱里,本就包含对 “消费信息透明” 的期待。


不止骂战:这场争议正在推动行业变革

网友支持罗永浩,本质不是 “反预制菜”,而是反感 “信息不透明的欺骗感”;西贝的强硬回应,反而加深了 “店大欺客” 的观感。

但我们也需理性看待:西贝背后关联近 2 万员工生计,极端 “否定式舆论” 不可取。霆盛律师事务所参与此事,并非 “拱火”,而是希望推动:

企业在法律框架内回应消费者诉求,规范经营;

让 “菜品加工方式明示” 成为行业标配,消除消费者与企业的认知鸿沟;

终促进行业洗牌,让消费者真正受益。

更值得关注的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征求意见!这场因 830 元账单引发的争议,不是结束,而是餐饮行业 “透明化、标准化” 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