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儿子弑母骗保判死刑:从31万理赔金到家庭崩塌,法律与人性的双重拷问
发布时间:2025-10-31
案件脉络与核心事实
盗取保险金与挥霍(2023年4-7月)
徐某某(卢母)因交通事故受伤,获保险公司理赔金31.99万元。
其子卢某某(23岁)伙同杨某某(22岁)盗取全部资金:卢某某偷走母亲身份证和银行卡,通过支付宝转走3万元;杨某某分两次取现28.23万元。
挥霍细节:资金到账48小时内,二人购买苹果手机、华为折叠屏手机,租赁豪车前往丽江、大理等地旅游,一周内挥霍殆尽。
徐某某出院后发现卡内余额清零质问儿子,卢某某谎称“钱用于帮父亲还贷”。
三次升级的骗保谋杀(2023年9月)
第一次戳眼未遂
杨某某提议“戳瞎徐某某眼睛制造车祸骗保”。卢某某骑电动车载母亲外出,同伙程某负责驾车追尾,卢某某趁机用钉子戳母亲眼睛,因害怕仅划伤眼皮。
第二次撞父未遂
目标转向卢父。三人用树枝戳伤其眼睛后制造追尾事故,骗取1318元保险金。卢父知情但未阻止,称“儿子反复说家里欠钱,被迫同意”。
第三次弑母得逞
因前两次失败,杨某某提议“直接撞死徐某某”。三人踩点无监控路段,查询“撞死人需76公里/小时车速”,约定分赃比例(杨某某60%、卢某某40%、程某10万元)。2023年9月30日晚,卢某某将母亲骗至预定地点,杨某某驾车撞击致其当场死亡。
案发与侦破
三人报警谎称“交通事故”,但保险公司发现聊天记录删除异常及半年内多次可疑理赔记录后报警。警方调查发现供述矛盾,揭穿骗保阴谋。
父亲角色:卢父提前知晓计划,起初反对后默许,甚至配合“戳眼实验”。
司法判决与法律定性
一审结果(2025年4月30日)
杨某某、卢某某犯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各处罚金8万元。
程某系从犯,判处有期徒刑7年。
责令退赔31.23万元给徐某某亲属。
法院定性
行为“严重违背家庭人伦,动机卑劣,主观恶性极深,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卢某某供述选择母亲是因“关系一般”,对祖父有感情故排除伤害。
案件进展
截至2025年10月,案件已进入二审程序,尚未宣判。
案件时间线
2023 4月
徐某某交通事故受伤,获赔31.99万元。
2023 7月
卢某某与杨某某盗取赔偿金,一周内挥霍殆尽。
2023 9月
三次骗保行动(戳眼未遂→伤父未遂→弑母得逞)。
2025 4.30
一审宣判,两主犯死刑,从犯获刑7年。
2025 10月
案件进入二审程序。
法律深析:
死刑判决背后的法理逻辑
一审判决中,杨某某、卢某某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引发社会广泛认同。从法律视角拆解,这一判决精准契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 为何定故意杀人罪而非保险诈骗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骗取保险金的,构成保险诈骗罪。但本案中,法院最终优先适用故意杀人罪,核心在于想象竞合犯的处断规则。
三人为骗取保险金蓄意杀害徐某某,其行为同时触犯保险诈骗罪与故意杀人罪。而保险诈骗罪的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最高可判处死刑。对比两罪量刑,故意杀人罪更能匹配“弑母骗保、主观恶性极深”的犯罪情节。正如判决书中强调:“该行为严重违背家庭人伦,动机非常卑劣,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死刑判决是对生命权的最高敬畏。
2. 主犯与从犯的责任划分依据
案件中三人的刑罚差异,严格遵循《刑法》对共同犯罪的规制:
主犯杨某某、卢某某:杨某某作为犯意提起者,策划三次犯罪并亲自驾车撞击;卢某某参与策划、欺骗母亲至作案地点,二人对犯罪既遂起决定性作用。根据《刑法》第二十六条,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死刑判决符合法律规定。
从犯程某:仅参与协助作案、准备作伪证,未主导犯罪决策,仅起辅助作用。依据《刑法》第二十七条,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故判处有期徒刑7年,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3. 盗窃罪的认定:31万理赔金的性质争议
有读者疑问:卢某某偷取母亲的理赔金,是否属于“家庭成员间盗窃”可从轻处罚?答案是否定的。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家庭成员间盗窃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获得谅解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而本案中,31万余元属“数额特别巨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盗窃30万元以上即属“数额特别巨大”),且二人挥霍殆尽未予归还,情节严重,完全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与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于法有据。
4. 父亲的“默许”为何未被追责?
卢父的“知情不阻”引发舆论争议。从法律层面看,若其仅知情而未提供物理帮助或精神支持,不构成共同犯罪;但如果存在配合“戳眼实验”等协助行为,可能涉嫌共同犯罪。一审未对其追责,推测是因证据不足以证明其达到“共同犯罪的主观故意+客观协助”要件,但这一行为已触及道德与伦理的红线,值得深思。
结语:以正义之名守护人伦底线
二审程序的推进,终将为这起惨案画上最终句号,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停止。死刑判决彰显了法律对弑亲恶行的零容忍,更警示我们:家庭的温暖、道德的约束、法律的敬畏,三者缺一不可。
当金钱欲望凌驾于亲情与生命之上,再精密的骗保计划也终将败露,再冷漠的人性也难逃法律制裁。愿这起案件成为一记警钟,唤醒每个心中的良知与底线。